閱讀時間約 3 分鐘

1459 字

最近讀完 Walter Isaacson 所寫的馬斯克傳,每一個章節都是短短的一個小故事,透過這些故事讓我們了解馬斯克的性格,以及他是如何做到他的所有成就:商業化的電動車、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、可重複使用的火箭、衛星通訊等等。都是光想就令人卻步的事情,他卻做到了。馬斯克不是一個完美的人,也沒有必要是,我們可以盡可能學習他的工作方法,但不要變得跟他一樣沒同理心。

明確的指標

要創新就必須有明確的指標,以火箭來說,就是將物體送入軌道的每公噸成本;以自動駕駛來說,就是無人為介入的平均里程數。

第一原理

除了基本的物理學原理,沒有不能質疑的事情。就像人可以只靠視覺判斷物體距離、在空間中移動,車子就應該可以只靠攝影機達成全自動駕駛。

演算法

質疑所有規定 (除了物理學原理)、想辦法簡化跟刪除流程,如果最後發現沒有東西需要加回來,表示刪得不夠多。刪完以後再來做優化、縮短每個流程的時間。前面步驟都做完以後開始自動化。

白痴指數

白痴指數的定義是:一個成品的成本比基本材料的成本高多少。所以白痴指數越高表示加工過程中花費越多金額,越有機會透過新技術來降低成本。根據馬斯克的計算,火箭的白痴指數極高,碳纖維、金屬、燃料以及其他材料的成本根據當時的方法製造,成品成本會是基本材料的五十倍以上,算完以後他就決定自己來做火箭了。這也是第一原理的延伸。

騎兵隊長要會騎馬

設計產品的人要知道他的設計是如何在產線上被生產出來,不能只坐辦公室看電腦模擬。軟體技術主管還是要 20% 的時間寫程式,不能只有打嘴砲寫文件。工程和產品設計不應該分離,產線上的人員如果覺得生產產品窒礙難行,設計師要立刻解決。

馬斯克帶頭做到這點,當產品生產遇到瓶頸,會跟工程師一起討論技術問題,逼工程師去實驗天馬行空的想法,有些成功了,就成為業界最創新的作法。失敗了,是馬斯克的責任,也是浪費他自己的錢。

收集資訊時盡可能接近源頭

當馬斯克需要評估要用多厚的不鏽鋼來做火箭時,他不直接問不鏽鋼廠商的高階主管,而是直接問負責焊接的工作人員。所以他在改良特斯拉產線時直接在工廠看著生產線。資訊層層傳遞不免有誤差,接近源頭的資訊才是最準確的資訊。

快速地從失敗中學習

盡快做出成品、盡快嘗試、勇於承擔風險。就算火箭有可能會爆炸還是在風險可接受的情況下發射,沒射上去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風險,真的炸了再來修正 (當然是沒載人的才這樣測試)。重點不在於如何避免問題,在於快速找到問題並解決問題。

瘋狂的死線

定一個沒有人認為做得到的期限,然後執行演算法減少要做的事情。通常做不出來,但至少要嘗試去做,也通常會做出階段性的成果。馬斯克不會因為達不到要求開除員工 (大部分的要求都達不到),但是會因為不願意嘗試開除員工。他本人每年都在預測明年就會完成全自動駕駛演算法,然後每年都跳票……不過確實自動駕駛的演算法每年都在進步。

感想

不可否認馬斯克確實帶領團隊做到其他人做不到、甚至不願意做的事情,你可以不喜歡馬斯克,但馬斯克確實有值得學習之處。

做為一位資深的軟體工程師,在工作上甚至人生當中,他的做法有很多值得嘗試。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明確的指標,有明確的指標才能對此做最佳化、把時間花在最有機會達成目標的事情上。機器學習絕對是如此,先有指標才有模型。人生也是如此,才不會把努力浪費在對人生追求毫無幫助的事情上。

質疑所有規則、快速嘗試、快速地從失敗中學習也是人生更好的重要方法。踏出舒適圈不舒服,失敗也不舒服,但過去每次最不舒服的時候就是我成長最多的時候。

這些方法確實有效,就算只做到一半,而「只有」馬斯克的一半成就,那也是成績斐然了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
最新文章

分類

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