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時間約 3 分鐘

1071 字

很多經濟學研究在討論收入跟快樂程度的關係,這裡不是正經的經濟學部落格,我就不一一介紹了,所以研究部分不會太詳細也不會太精確,主要想聊聊我自己的想法。詳細的研究內容可以看我的參考資料。

伊斯特林悖論

伊斯特林悖論是在 1974 年由伊斯特林提出,在同一個國家、同一個時間點,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主觀上更快樂。但是在不同國家,富國的人並沒有比窮國的人更快樂;以及在相同國家,收入隨著時間增長,但是快樂程度並沒有隨之上升。

相對收入與快樂程度

許多經濟學研究表明快樂程度和其他人的收入負相關,也跟自己過去的收入負相關。可以想像今天如果我的年薪有一百萬,但我身邊接觸到的朋友同事都只有七十萬,我會很開心,有種優越感。但如果我現在年薪兩百萬,生活品質比年薪只有一百萬的時候好多了,但周遭的朋友同事年薪都三百萬、五百萬,優越感就不見了,反而會嫉妒那些高薪的同事,明明就做差不多的事情,為什麼他們薪水比較高。 社群網路又加重了這種情況,大家放上社群的都是選擇過的好的一面,所以看起來又過得比真實情況更好,自己感覺又相對更差了。

顯然,與他人的相對收入是一個零和遊戲,今天我收入排名變高,就會有人收入排名往後。今天大家一起變有錢的時候,大家想要的東西也會跟著變貴,物價只會跟著上去,最後也只買得起跟原本一樣的東西,還是一樣不快樂。

成長的痛苦與快樂

快樂程度與過去的收入負相關,加薪當然是快樂的。做為一個小員工,大幅加薪的機會來自於職等升等和跳槽。一旦升等或跳槽,我比較的對象就變成更資深的同事或是新公司的同事,自己成長了,來到更厲害的同溫層,相對於周遭的人我的相對薪水依然沒有提升。世界很大,永遠有人比我厲害比我有錢,不斷成長的同時不斷換到更強的同溫層,我的收入比剛出社會時好太多了,但是在我當下的同溫層我的相對收入並沒有提升,加薪的快樂很快就被相對收入低的不快樂吃掉了。

快樂是不嫉妒

現代富裕國家的窮人過得比一百年前的皇帝好太多了,衛生條件良好、手機打開就有無數娛樂、可以用負擔得起的價格與時間出國旅遊,過去商業飛行不普及,就算是皇帝,出國要花多少時間?不過一百年前的皇帝應該還是過得比我們多數人快樂,因為他的生活條件是他所能接觸到的人當中最好的。

在新手村當大魔王是最快樂的,因為我是同溫層裡面最厲害的。但是我選擇成長,選擇加入更厲害的同溫層過著不那麼快樂的生活。既然如此,那我也只能承受相應的後果—不快樂一點。

快樂有主觀成分,所以我也有可以做的:少看社群網路、持續接觸同溫層以外的人、接受這是成長與提高收入的代價,告訴自己不要嫉妒。

參考資料

Relative income, happiness and utility: an explanation for the easterlin paradox and other puzzles,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, 2008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
最新文章

分類

標籤